杜诗解读:清明二首之二
·方舟子·
此身飘泊苦西东,右臂偏枯半耳聋。
寂寂系舟双下泪,悠悠伏枕左书空。
十年蹴鞠将雏远,万里秋千习俗同。
旅雁上云归紫塞,家人钻火用青枫。
秦城楼阁烟花里,汉主山河锦锈中。
春去春来洞庭阔,白苹愁杀白头翁。
《清明二首》两首诗每一首都有六联十二句,属于七言排律。律诗一般四联八句,中间两联对仗,写长了就叫做排律,不管多长除了头尾两联都要对仗,所以排律很难写。《清明二首》第一首堆砌了很多典故,一般人不知道那些典故,欣赏不了,但把那些典故解释清楚就会索然无味。所以第一首我就不说了,只解读第二首。这两首诗的关联性不强,即使不知道第一首,也不妨碍欣赏第二首。
这首诗的主旨是杜甫想回老家。杜甫在成都听说老家河南已经被官军收复,马上就想到回去,也就是大家在中学学过的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(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)。他甚至还规划了回家的路线,那就是走水路,坐船顺流而下,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”洛阳在河南,指代杜甫的老家。但他只是有了这个想法,并没有马上去实现,在成都又待了两年。两年之后才开始动身,买了一艘船,带着全家沿着长江顺流而下。
到了夔州(现在的重庆奉节),他又停下来待了一年十个月。夔州的生活对他来说相对安逸,不到两年就写了400多首诗。这是他最高产的时期,而且精品非常多,像《登高》《秋兴八首》《诸将五首》《咏怀古迹五首》《阁夜》都是他在夔州时写的。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,可以把它叫做“杜甫的奇迹年”。他在夔州呆了不到两年之后,大历三年正月继续带着全家坐船出了三峡,沿长江顺流而下。
到了江陵(湖北荆州),本该北上,“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但打听到商州一带又发生了战乱,没法再往北走了。回不了家怎么办呢?只能在江陵暂时住下来。这么一耽搁,生活就出问题了。身上没有那么多钱,又不可能去打工,只能结交地方官员,或者靠远房亲戚、以前认识的朋友接济一下,以解决生活问题,毕竟一家老小都跟着。但在这种情况下,就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,待得太久,接待的人也很烦,所以一般几个月就得换别的地方。杜甫在江陵待了几个月后,没法往北走,就沿着长江南下,到了湖北的公安。在公安待了几个月又得离开,依然沿着长江继续往前,漂流到湖南的岳阳。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,第一次看到了洞庭湖,留下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《登岳阳楼》。在岳阳待了几个月之后,还得继续往前走。这回没法顺着长江往前漂了,就往南渡过了洞庭湖,再沿着湘江逆流而上,到了潭州(湖南长沙)。这组诗就是他到长沙后,清明时节写的。